風云變幻,時來運轉,欣逢盛世,社會和諧,政治日益開明,百姓安居樂業。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逐漸萌發了強烈的『尋根問祖』和鄉土意識。尋根是人的天性,『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海祖源』,是謂『問祖』。『尋根問祖』是為明白我們的自身,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
我亭子港張氏,堂號為草圣堂。先祖張標,字望甫,出自唐朝草圣,海虞尉張旭之后。宋靖康間,張標扈駕南渡,由汴(現河南開封)至杭(現浙江杭州)。歷二世至萬十公,張萬十領宋平江路錄判,自杭復歸常熟水潭頭,是為一世祖。六世祖忠公,字彥信。由虞而錫,遷居無錫縣延祥鄉花園里,為花園里始遷祖。傳至十世孫春公,自無錫花園里遷居江陰東鄉亭子港東岸,為始遷祖。傳至十三世分五房,分別為孟陽公、孟高公、孟會公、孟容公、孟常公。其中四房孟容公支,傳至十六世為銀公、金公、瑚公,陽公,銀公分居常熟豐一場張家觀音堂(現張家港市塘橋鎮十字港村觀音堂);金公、瑚公分居顧家橋(現江陰市周莊鎮東林村);陽公分居黃歧張家巷(現江陰市山觀鎮西苑新村),后世子孫不斷向外遷徙,分布在上海、無錫、蘇州、江陰、張家港等地。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我國譜學源遠流長,已有數千年歷史,她始于周,興于晉,盛于唐,體例完備于宋,她由古代記載帝王諸侯事跡逐步演化而來,變官修為私修,流行于民間,明清以來幾乎村村有宗祠,戶戶有宗譜。她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襲人物事略為中心的歷史圖集,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和血緣紐帶,記載著家族的來源,遷徙軌跡,還有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法等等,起著尊祖睦族、凝聚人心、教育族人、祛惡從善等作用,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
關于如何認識世家譜的意義,文化部辦公廳『辦社圖函[2001]29號』函件中一段話,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尊重和懷念祖先功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續修宗譜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為了弘揚譜牒文化,使族人對本族的人文源流、發展、變遷以及今天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有所了解。
家譜本身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產物,具有區分家族族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封建社會處理家產繼承、族員間民事糾紛的依據。但在如今中華民族復興的太平盛世,宗譜早已失去了它原先的特定價值,但倫理是不滅的,人倫關系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今天當人們在談論宗族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依戀,把宗譜看作是紀念祖先的載體,寄托著一種哀思。所以當今社會續修的家譜以嶄新的風貌和時代精神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凝聚親情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使我們祖先的遺韻留存。